PermaLab与中科院西北院团队联合召开冻土研讨会

2022年10月20日,PermaLab研究小组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召开冻土研讨会。会议采用腾讯会议线上方式。西北院格尔木站、Permalab研究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学院等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包括六个专题报告。PermaLab南卓铜、赵奕、曹泽涛分别作了报告。

会议上半场吴通华研究员主持会议。南卓铜首先报告了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的多年冻土响应研究进展,内容包括Noah LSM改进、预热策略的不确定性问题、季节性变暖、暖湿化共同作用下的多年冻土水热响应,以及不同SSP情景下的未来冻土变化模拟。南老师也总结了几点认识,指出QTP冻土变化研究需要放在暖湿化背景下去考虑;三江源地区需额外关注;不能忽略模型、驱动数据、预估情景的不确定性。胡国杰研究员随后介绍了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热传输机制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相变热的计算方案、未冻水参数化方案及冻融锋面变化的参数化方法,并讨论了野外数据和实验并举的重要性、未冻水迁移及热参数化方案、人工智能和物理过程模型的发展。PermaLab博士生赵奕介绍了陆面过程模型中的冻结土壤基质势参数化方案评估工作,运用统一的陆面过程模型框架SHAW对不同考虑冰的冻结基质势方案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方案模拟精度差异背后的原因。

下半场由南卓铜教授主持会议。邹德富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多年冻土厚度的研究进展,然后重点介绍了用地温梯度估算多年冻土厚度的方案,给出了初步的青藏高原厚度模拟结果,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Permalab硕士生曹泽涛报告了基于遥感观测,考虑局部因子,充分利用区域调查图作为约束,通过半物理模型模拟得到201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图的工作,可作为历史基准为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的空间模型提供参数率定目标和验证标准。西北院博士生马俊杰介绍了通过野外数据与模型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能水交换相关工作,她的工作改进了CLM5.0土壤导热率方案、热力学粗糙度方案,得到了更高的模拟精度,并阐述了地表能量收支与冻融过程的相互作用。

每个报告都伴随着热烈的讨论,参与人员受益匪浅,研讨会起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西北院吴通华研究员在总结时表示以后要加强不同研究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冻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文: 毕茹、南卓铜

Previous Article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