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春季融水的对流传热加速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的融化
对流传热是控制多年冻土活动层热量交换的重要过程之一,然而对于该过程如何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的热状况尚不清晰。PermaLab团队基于一个耦合了对流传热过程的同步水热耦合模型SHAW,分别构建了充分考虑、部分考虑和完全不考虑对流传热的情景。通过开展情景间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别量化了地表下渗的对流热和土壤内部水量交换的对流热对活动层热状况的影响。成果发表在The Cryosphere上。
A research group a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南京师范大学)
对流传热是控制多年冻土活动层热量交换的重要过程之一,然而对于该过程如何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的热状况尚不清晰。PermaLab团队基于一个耦合了对流传热过程的同步水热耦合模型SHAW,分别构建了充分考虑、部分考虑和完全不考虑对流传热的情景。通过开展情景间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别量化了地表下渗的对流热和土壤内部水量交换的对流热对活动层热状况的影响。成果发表在The Cryosphere上。
在陆面过程模型的应用中,偏微分方程(热传导方程、土壤水运动方程)的求解前所需给定初始条件主要通过预热(spin-up)得到。我们选用改进的Noah LSM,设计数值实验来评估组成预热策略的预热时长(total spin-up length)和循环年份(cycling scheme)对青藏高原区域多年冻土变化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预热策略的使用会对结果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推荐使用可用驱动数据的最初5至10年至少循环500年以预热应用在青藏高原冻土建模的Noah LSM。该工作近期发表在JAMES上。
10月22日,我组应邀参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林教授研究团队于组织的冻土数值建模研究会。此次研讨会参与人员包括南信大的赵林教授团队、PERMALAB团队,国际冻土协会副主席Vladimir E. Romanovsky教授以及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李晓英博士。Romanovsky教授介绍了GIPL模型以及冻土变化及建模的相关研究。我实验室两名博士生报告了最新进展。
实验室博士生张国飞作为第一作者,南卓铜教授为通讯作者,在地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题为 “The role of winter warming in permafrost change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的研究论文,通过假设数值实验首次研究了冬季变暖对多年冻土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