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pubs

  • 实验室本科生在SCI期刊上发表气候变量降尺度校正的论文

    分位数校正方法(Q-Q)是被广泛应用的将粗分辨率GCM/RCM预测结果校正到站点尺度的统计方法。本文为证实该方法在青藏高原上的适用性,利用36个站点,结合两个GCM(EC-Earth 3和MPI-ESM1.2-HR),在五个逐月变量(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上对Q-Q方法进行综合的评估。结果表明:Q-Q方法对于青藏高原上气候要素逐月模拟值的降尺度具有适用性,其中气压的降尺度校正具有最高的准确性。该工作发表“Atmosphere”期刊上。第一作者是实验室大三学生。

  • 新进展:青藏高原变湿减缓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暖的热响应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QTP)经历了明显的变暖和变湿。QTP的变湿改变了多年冻土区的水热特性,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多年冻土区的热动力学。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变暖与变湿是如何共同影响QTP多年冻土热动力学,以及在这种暖湿背景下变暖与变湿的单独作用又是如何?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我们以数值实验为手段,定量研究了气候变暖与变湿对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影响。该研究为理解多年冻土对气候变暖和变湿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发表在EPSL期刊上。

  • 高寒山区土壤水降尺度方法取得新进展

    针对微波遥感土壤水分在高寒山区的降尺度问题,实验室团队重新推导并验证了一种半物理降尺度的方法,并将该方法拓展到了高寒山区。运用基于水动力学建立的Mualem-van Genuchten (MvG)模型估算遥感土壤水分数据的亚网格标准差,通过建立标准化土壤水分与标准化表观热惯量(Apparent thermal inertia, ATI)之间的统计关系,对粗分辨率的遥感土壤水分数据的降尺度。论文已经发表在“Remote Sensing”期刊上。

  • MODIS地表温度插值算法取得新进展

    MODIS地表温度数据存在严重缺失,目前已有插值方法大多不能有效解决大范围缺值的情形。针对这个问题,PermaLab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地表温度插值算法,以待插影像的多幅时间上邻近的影像作为参考影像,基于经验正交函数插值方法(DINEOF)与贝叶斯数据融合方法得到缺失数据的等效晴空温度(Clear-sky equivalent LST)。 论文发表在 IEEE J-STARTS期刊。论文PDF可从期刊官网自由下载。

  • 多年冻土制图方法取得新进展

    针对大区域(如青藏高原)由于数据和参数的缺乏,多年冻土分布制图不理想的问题,南卓铜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的制图方法(FROSTNUM/COP),允许使用有较高精度的调查区(位于研究区内或研究区周边且对研究区有代表性)冻土分布图和卫星遥感地表温度数据作为输入,利用半物理地面冻结数模型,实现大区域冻土分布的高精度制图。在青藏高原改则区的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制图精度。

  • 实验室南卓铜老师发表教改论文

    近日,南卓铜、张宏老师等在《高等理科教育》2019年第3期上发表《“GIS算法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一文。论文总结了南京师范大学GIS专业开展该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注重基础、兼顾前沿、旨在启迪的原则,以及针对课程特点和存在问题,采用了多种针对性措施。

  • 高寒山区流域建模及参数率定方法取得进展

    在传统水文模型的物理过程和参数方案中,很少考虑到不同冻土类型和不同季节对参数及模拟结果的影响,这会导致模型模拟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误差。我们的工作以典型高寒山区流域祁连山八宝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DHSVM对流域水文过程进行模拟,评价了模型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寒山区流域的区分冻土类型和季节的参数校准方法。